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心和重視體育事業,謀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發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使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十年間,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群眾體育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日益旺盛,體育事業發展對人才的渴望也愈發迫切。2013年,由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主辦,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國家體育總局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具體承辦的全國示范性勞動競賽——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應運而生。大賽促進了我國體育技能人才的培養與交流,為體育技能人才打開了更廣闊的舞臺,成為我國體育事業實現新跨越的助推器。
體育人才賽場競技
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于2013年首次舉辦,此后每兩年舉辦一次,2015、2017、2019年分別舉辦第二屆至第四屆。大賽自下而上在全國廣泛開展,從省市一級主辦的預賽階段比賽到全國層面的決賽階段比賽,貫穿全年,覆蓋全國,引導、動員廣大體育行業從業人員立足崗位、學技成才,不斷提高技能水平,爭創一流工作業績,服務體育事業發展。
過往四屆大賽項目設置有游泳指導救助、運動傷害防護、體育場館管理、大眾健身指導、游泳救生、無人駕駛航空器行業應用、羽毛球技能指導、健身運動指導等8個項目,行業特點鮮明,從業人員眾多。全國共有13000余人參加比賽,已共計產生105名“省級五一勞動獎章”“省級技術標兵”等相關榮譽獲獎人選,第三屆和第四屆大賽的9名獲獎選手,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經歷四屆大賽共有6名體育行業技能人才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賽的舉辦,極大激發了體育行業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于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起到了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
近幾年,隨著大賽創新形式,賽事整體也更加豐富多彩。2019年第四屆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為凸顯“崗位技能練兵,服務全民健身”主題,增強群眾參與性,大賽增設了“運動指導嘉年華”活動,并邀請體育明星參與運動項目互動指導,3100余人次現場參與互動指導。本屆大賽為進一步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同步開展了技能展示和線上互動活動,利用“互聯網+健身”形式,發起“云挑戰”“云指導”等全民互動性活動,進一步打破賽事的地域性限制,開啟人人參與、人人共享的全民“云”健身模式,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貢獻體育力量。
成長之路 工匠之心
對于個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務實肯干、堅持不懈、精雕細琢的敬業精神;對于社會,工匠精神是講合作、守契約、重誠信、促和諧,分工合作、協作共贏、完美向上的社會風氣。對體育而言,工匠精神則可以概括成對“專精體育,強調干體育、愛體育、專體育”十五個字的孜孜追求。
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引領著卓越體育工匠的成才之路。2013年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運動傷害防護項目)冠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宋為平服務過國家女子排球隊、中國跳水隊、國家男子排球隊等眾多知名隊伍,服務過的運動員更是數不勝數,很多人都是在他的保障下走上了最高領獎臺。同樣是2013年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游泳指導救助項目)冠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懿卓的最大心愿就是始終以高標準、嚴要求,扎實做好體育職業技能人才的本職工作。
2015年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健身運動指導項目)冠軍朱建安和2015年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體育場地管理項目)冠軍羅欣也都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們表示:“希望以后在有能力的情況下,為體育事業發展作出更多貢獻,通過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總結,慢慢提升自己,更加專注地培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胡炳和尹默林曾在2017年獲得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冠軍,二人在無人駕駛航空器和游泳項目上擁有精進技術,用他們兩個人的話說,要以個人技藝的“全精微”,來實現體育事業和高質量發展的“廣大”,這也是傳承工匠精神的題中之意。
2019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羽毛球技能指導項目)冠軍陳曉佳之前是專業運動員,退役后成為了一名羽毛球社體指導員,從競技到群體,身份的轉變也帶來技術的轉型。她說:“技能大賽為我們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臺,通過大賽的檢驗,我們收獲榮譽,收獲成長,也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工作,認可我們的工作,激勵我們更好地技能練兵,向著專業化方向前進。”
徐寅不僅獲得了2019年全國體育行業技能大賽健身運動指導項目冠軍,還在20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社會體育指導(健身)項目奪得冠軍。他期待今后能有越來越多的體育技能人才,在傳承工匠精神的道路上,勤學苦練、精進技藝,為全民健身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
全民健身繪出健康風尚
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將專業技能競賽引入體育行業,在項目設置、參賽人員、競賽內容等方面既有體育行業的特點,又區別于傳統的競技體育比賽和群眾性競賽活動,建立了全新的體育競賽形式,對于推動體育行業技能人才隊伍培養,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專業化建設及高質量發展,提升體育多元功能的社會認知度有積極意義。
中國法學會體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天津體育學院原副院長于善旭表示:“十年來,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進一步推動和激勵各職業技能人員立足崗位,更好地服務全民健身。”于善旭介紹,當前,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高度重視體育技能人才培養,新時代呼喚更多高素質體育技能人才。在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建設進程中,大賽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誰來培養人以及什么培養人”等根本問題,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
《“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體育人才內容緊扣體育強國建設目標,以體育行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破解人才體制機制中的突出問題,統籌體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聚焦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為未來五年體育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謀劃了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為體育人才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為中長期體育人才工作奠定了基礎。
于善旭認為,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鑄就了一大批卓越體育工匠。其中,職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功不可沒。據悉,自2006年體育行業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以來,累計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及救助人員72萬余人,涉及健身教練、游泳、跆拳道、滑雪(雙、單板)、潛水、健美操、羽毛球、武術、攀巖、網球、體育舞蹈、山地戶外等13個職業方向。作為指導群眾科學健身、增進人民身心健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他們工作在群眾體育一線,用實際行動勉勵人們強健體魄,主動承擔民族復興、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體育力量。
推進技能競賽縱深開展
建設體育強國,人才是根本。為推動體育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從2013年開始,中華全國總工會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舉辦了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至今已經舉辦了五屆。
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一場綜合性賽事,競賽堅持將學習培訓、崗位練兵和技能競賽緊密結合起來,經過多年打磨,賽事設計更加科學,組織動員更加充分,標準要求更加嚴格,帶動近百萬職工參與崗位練兵,提升職業技能,為推動體育行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成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大賽為契機,全國優秀的體育行業職業技能人才匯聚一堂,在比賽中交流學習,提高技能素質,營造出了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多年來,一大批優秀選手在競賽中脫穎而出,他們是卓越的體育工匠,具備“鮮明國格、聰穎智格、強健體格、健全人格、卓越匠格”等核心素養和“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踐行能力、競合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核心能力。他們的事跡有力地提升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榮譽感和自豪感,激勵他們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建設體育強國建功立業。
近年來,體育系統各級工會以組織開展競賽為契機,進一步摸清了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情況,多措并舉,最大限度地把社會體育工作者組織到工會中來,著力加強思想引領、素質提升、困難幫扶、維權服務,把廣大社會體育工作者團結凝聚起來,體育系統工會工作取得新進展。
各級工會組織將繼續與體育行政部門密切配合,把此項賽事打造成為體育系統的一項品牌賽事、精品賽事,著力拓展競賽覆蓋面,提高競賽社會影響力,加強競賽成果的轉化運用,讓更多職工參與到競賽中來,在這個舞臺上切磋技藝、展示才華、交流學習、提高技能,以賽帶練,以賽促練,讓競賽進一步成為提升體育系統職工隊伍素質的新引擎。
讓運動再“加碼”
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升,更加注重追求健康生活,主動健身、科學健身日益成為人們的自覺選擇。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重視,既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也承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為進一步推動和激勵各職業(方向)技能人員立足崗位、勤學苦練、增強本領,更好地服務全民健身,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也在不斷完善賽事體系,堅持“崗位技能練兵、服務全民健身”的辦賽宗旨,積極響應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十年來,在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下,全國各省區市體育局單獨或聯合省區市人社、總工會等部門積極開展體育勞動技能競賽累計達200余場次,25000余名體育行業各職業(方向)技能人員直接參與競賽,累計覆蓋20余萬名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從業人員。通過各類技能競賽已產生56名省級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獲得者,169名“省級技術能手”“技術標兵”榮譽稱號獲得者。他們發揚著“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的中華體育精神,展現著卓越體育工匠的底色、成色、亮色,成為以踐行體育強國使命、以全民健康提升為宗旨,扎根人民群眾、扎根科學健身、扎根社會體育指導一線的卓越體育工匠。
第五屆“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為進一步結合體育技能人才為百姓健身提供科學、專業、安全服務的崗位實際,更加突出通用職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大賽創新了競賽內容設置,將競賽項目設定為社會體育指導,分為游泳、攀巖、滑雪、潛水四個職業方向,參賽對象為從事游泳、攀巖、滑雪、潛水指導項目教學和訓練等相關工作的一線崗位從業人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決賽階段比賽延期至2022年舉辦。在統籌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和競賽安全穩定的前提下,大賽首次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與31個省區市共同辦賽的組織形式,既保證了競賽的公平公正,又保障了選手的人身安全。大賽自啟動以來,各省區市體育局、總工會及人社廳高度重視,積極舉辦預賽階段比賽,組織技能人員崗位練兵。這是對社會體育指導崗位從業人員技能素質的檢閱,也是選手們展示技能、切磋技藝、交流共進的舞臺。
截至目前,本屆大賽已有14個省區市以不同形式舉辦了競賽選拔活動。全國共計組織動員社會體育指導技能人員1473名參加省級預賽,產生17名“省級五一勞動獎章”和“省級技術標兵”等相關榮譽獲獎人選。為進一步推動和激勵各職業(方向)技能人員立足崗位、勤學苦練、增強本領,更好地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自2022年7月大賽推出了“職業能力提升培訓”課程,已有近8000余名專業人員參加技能提升培訓。
技能鑄就夢想,奮斗成就出彩人生。全國體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堅持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練,為優秀體育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搭建了圓夢舞臺。通過職業技能競賽,一大批優秀選手晉升了職業資格,點燃了更多年輕人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理想種子。技能競賽是練兵場,也是人才培養的風向標,為更高質量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持續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轉自10月14日《中國體育報》05版 作者:軋學超 )